
曾永平 国家高层次人才, 教授/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
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联系方式E-mail:12543706@qq.com;997107@hainanu.edu.cn
基本情况:
曾永平,男,1982年生,工学博士,教授,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中国注册土木工程师、一级注册建造师。
2024年入选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23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2022年获评中国中铁专家,2020年入选国家级人才、获第十五届詹天佑青年奖、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019年入选四川省“天府WR计划”—天府科技菁英,2018年获首届“成都市百佳职工创客明星”称号。担任《高速铁路技术》期刊主编、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行业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南大学校外导师、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副理事长,中国铁道学会高铁委员会委员,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家委员会,四川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等学术兼职。
工作以来,一直围绕国家重大工程建造与运营难题开展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应用;先后担任负责人主持3项国家重点专项课题、3项四川省重点研发专项、2项原中国铁路总公司重大课题、2项中国中铁重大课题等11项重大课题的研究攻关;主持设计了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郑万高铁梅溪河大桥等多项重点工程;在近断层铁路桥梁抗震、川藏铁路峡谷江河风特性与风致灾害防控、铁路高墩大跨桥梁设计等方面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主要有:(1)建立近断层铁路桥梁抗震与减震设计方法,首创近断层铁路桥梁多防线组合减震技术,实现三维地震下桥梁抗震性能的综合评估与多水准安全防控;研发超百米耗能横系梁格构式新型高墩结构,突破150m级铁路高墩抗震技术瓶颈;研发近断层铁路桥梁系列减隔震装置,提出装置的设计方法,编制配套设计软件及产品技术标准;成果填补了铁路抗震规范近断层桥梁抗震的空白,支撑了西南铁路的抗震设防。(2)首创了基于北斗卫星通讯的风特性实时监测系统,探明了山区干热河谷热力驱动和大风的形成机理,提出了川藏铁路深切峡谷地形风特性关键设计参数,建立了脉动风谱;研发了山区超前高精度风速预测模型、桥梁施工期大风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成果经评审认为“填补了行业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转化应用于拉林铁路藏木大桥等重大桥梁工程建设中。(3)主持我国首座大跨度铁路斜拉桥——渝利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的设计与研究,解决了大跨度铁路斜拉桥主梁纵飘结体系列车制动与地震作用协调控制难题,实现了世界铁路斜拉桥的最大跨度由254 m至432 m的飞跃;主持设计我国最大跨度的350 km/h无砟轨道桥梁——郑万高铁梅溪河大桥,在世界350 km/h高铁无砟轨道桥梁跨度上取得了新突破。
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SCI/ EI论文54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170余项,软件著作6项,编制标准7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0余项,其中一等奖12项。
研究方向:
[1] 工程抗震减灾与韧性提升;
[2] 基础设施服役状态智能检测、监测与加固维修;
[3] 高性能土木工程复合材料;
[4] 工程结构抗超强风/浪技术;
长期招收上述相关研究方向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期待您的加盟!
研究生招生方向:
[1] 桥梁与隧道工程;
[2] 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
[3] 土木工程材料;
[4] 力学、电子信息、计算机等相关专业。
学习经历:
[1] 2014/09-2020/06,西南交通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研究生/博士;
[2] 2004/09-2006/12,重庆大学,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研究生/硕士;
[3] 2000/09-2004/07,华中科技大学,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工学双学士。
工作经历:
[1] 2025/04-至今,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博导;
[2] 2021/08-2025/04,中铁二院,技术中心,正高级工程师,副主任、主任;
[3] 2012/10-2021/07,中铁二院,科学技术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正高级工程师,副所长、副总工程师;
[4] 2007/01-2012/09,中铁二院,土木建筑设计研究二院,助理工程师、工程师。
社会兼职:
[1] 中国钢结构协会预应力结构分会副理事长;
[2] 中国铁道学会高铁委员会委员;
[3] 《高速铁路技术》期刊主编;
[4] 清华大学创新领军工程博士行业导师;
[5] 华中科技大学兼职教授;
[6] 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7] 中南大学校外导师;
[8] 四川科技青年联合会常务理事;
[9] 重庆市轨道交通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
人才称号:
[1] 2024年,入选中组部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 2023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3] 2023年,荣获“中央企业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4] 2020年,入选中组部国家青年拔尖人才;
[5] 2023年,荣获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技术创新奖;
[6] 2022年,获评中国中铁专家;
[7] 2020年,荣获第十五届詹天佑青年奖;
[8] 2019年,入选四川省“天府万人计划”—天府科技菁英;
[9] 2020年,入选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等。
科技奖励: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国家一级行业学会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5项;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科技特等奖1项、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省部级勘察设计一等奖3项,中国中铁勘察设计一等奖2项。代表性奖励如下:
[1] 2019年“河谷场地地震动输入方法及工程抗震关键技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6完成人;
[2] 2023年四川省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第1完成人(唯一);
[3] 2024年“活断层区域桥梁地震动输入与灾变控制理论”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2完成人;
[4] 2023年“复杂环境下大型桥梁结构隔震减振协调控制关键技术与应用”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3完成人;
[5] 2023年“高速车-轨-桥系统地震链式灾变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5完成人;
[6] 2019年“地震作用下高铁轨道-桥梁系统安全防控关键技术及应用”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6完成人;
[7] 2020年“艰险山区高速铁路大风灾害预警关键技术研究”中国工程建设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8] 2018年“铁路桥梁减震卡榫及新型防落梁装置研究”中国钢结构协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完成人;
[9] 2023年“铁路桥梁组合减震限位技术及工程应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第1完成人;
[10]2025年“300m级梁-拱组合桥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第3完成人。
主要研究项目:
[1] 2022-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碳纤维复合材料拉索桥梁设计方法(2021YFB370404),520万,排名1(课题负责人);
[2] 2022-2025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川铁路桥梁强震韧性设计方法、技术与结构体系,73.65万,排名1(子课题负责人);
[3] 2017-2020年,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极端环境条件下列车通过大跨度桥梁风险辨识及防控技术研究(2017YFB1201204-81),25万,排名1(子课题负责人);
[4] 2023-2024年,四川省重点专项,近断层轨道交通桥梁韧性抗震技术与装置研制(2023YFG0064),100万,排名1(项目负责人);
[5] 2017-2018年,四川省重点专项,悬挂式单轨交通系统轨道梁与道岔设计、制造及维护关键技术研究(2017GZ0083),100万,排名1(项目负责人);
[6] 2019-202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跨断层近场地震下高速铁路桥梁结构安全理论研究(U1934207),231万,排名4(课题负责人);
[7] 2014-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铁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特殊地区高速铁路风致行车灾变控制准则、指挥预警机理及报警控制可靠性研究(U1334201),排名8(子项目负责人);
[8] 2019-2020年,四川省重点专项,西南山区高速铁路桥梁抗震技术研究(2019YFG0048),100万,排名2(项目第二负责人);
[9] 2018-2019年,四川省重点专项,跨度为600m级的铁路拱桥设计修建关键技术研究(2018GZ0052),100万,排名2(项目第二负责人);
[10] 2017-2019年,中国中铁重点课题,高墩大跨铁路斜拉桥设计关键技术研究(2017-重点-6),排名1(项目负责人);
[11] 2015-2018年,中国中铁重大课题,川藏铁路深切峡谷桥址区脉动风特性研究(2015-重大-08-1),排名2(项目负责人)。
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其中SCI/EI论文54篇,代表性学术论文如下:
[1] Zeng Y P, Yan Y, Weng S, et al. Fuzzy clustering of time-series model to damage identification of structures[J]. Advances in Structural Engineering, 2019, 22(4): 868-881.
[2] Dong J, Leng D, Zeng Y P. Shaking table test of a high-speed railway bridge with combined seismic isolation systems in a nine-degree seismic region[J]. Structures, 2024, 63: 106270.
[3] Zhang J, Chen K J, Zeng Y P, et al. Seismic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cable-stayed bridges subjected to spatially varying ground motion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Stability and Dynamics, 2021, 21(07): 2150094.
[4] 董俊, 曾永平. 九度地震区高铁组合减隔震体系桥梁振动台试验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4, 56 (07): 112-123.
[5] 曾永平, 董俊, 刘力维. 强震区铁路新型延性构造桥墩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23, 40 (12): 41-47.
[6] 董俊, 曾永平, 陈克坚. 高烈度地震区铁路桥梁新型耗能防落梁装置研究[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3, 55 (03): 78-92.
[7] 董俊, 曾永平, 张金, 黄树强, 宋晓东. 超 250 m 级高塔铁路斜拉桥减隔震设计参数影响分析[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22, 19 (07): 1963-1976.
[8] 苏延文, 曾永平. 拉林铁路藏木大桥施工期风速概率预测方法[J]. 桥梁建设, 2021, 51 (04): 45-52.
[9] 曾永平, 董俊, 陈克坚, 李聪林, 户东阳, 庞林. 近断层高铁简支梁桥抗震性能分析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20, 37 (12): 70-76.
[10] 曾永平, 陈克坚, 庞林, 董俊, 杜雪松. 近断层高速铁路典型桥梁抗震优化设计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20, 37 (08): 51-58.
[11] 董俊, 曾永平, 陈克坚, 宋随弟, 庞林, 邹贻军, 张云泰. 大跨铁路桥梁金属限位减震装置设计与力学性能[J].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2020, 52 (03): 136-146.
[12] 曾永平, 董俊, 陈克坚, 李聪林, 庞林, 户东阳. 九度地震区高铁简支梁减隔震体系适应性分析[J]. 铁道工程学报, 2020, 37 (02): 46-52.
[13] 曾永平, 杨国静, 刘海亮. 铁路球型调高支座的设计与试验研究[J]. 高速铁路技术, 2019, 10 (01): 64-67.
[14] 曾永平, 李永乐, 张明金, 宋莎嘉, 苏延文, 唐平. 高路堤上列车横风荷载的分布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 15 (10): 2471-2477.
[15] 曾永平, 陈克坚, 庞林, 董俊. 近断层地震反应谱特性分析研究[J].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2018, 15 (05): 1141-1146.
[16] 陈克坚, 曾永平, 陈思孝. 重庆至利川铁路韩家沱长江大桥动力响应控制技术[J]. 桥梁建设, 2018, 48 (01): 7-12.
[17] 曾永平, 陈克坚, 李光川, 刘鹏. 铁路连续刚构桥近断层地震响应分析研究[J]. 铁道工程学报, 2017, 34 (06): 50-54+59.
[18] 曾永平, 陈克坚, 袁明, 陈思孝, 戴胜勇. 双锚拉板-锚箱索梁锚固结构设计研究及疲劳试验[J]. 桥梁建设, 2013, 43 (06): 45-50.
[19] 曾永平, 陈克坚, 袁明, 陈思孝, 戴胜勇. 斜拉桥索塔低回缩环向预应力锚固结构研究[J]. 桥梁建设, 2012, 42 (05): 21-25.
[20] 曾永平, 陈思孝, 陈克坚, 陈天地, 张亮亮. 铁路空心墩寒潮作用下温度应力场试验研究[J]. 桥梁建设, 2011, (01): 48-51.
授权国家发明专利:
授权发明专利72项,其中排名前3的 42项,实用新型专利170项,代表性专利如下:
[1] 节段装配式墩柱的结构连接段及其设计方法、施工方法,ZL201910643029.4,排名1;
[2] 一种耗能的球形钢支座,ZL201811354932.0,排名1;
[3] 近断层地震作用下桥梁的抗震评估方法,ZL201711036373.4,排名1;
[4] 近断层人工地震波与规范反应谱匹配的调整方法,ZL201711341166.X,排名1;
[5] 一种近断层地震作用下组合隔震装置的设计方法,ZL201710775317.6,排名1;
[6] 一种全预制装配式混凝土货运悬挂式单轨结构的施工方法,ZL201810492056.1,排名1;
[7] 多柱式桥墩地震耗能构造,ZL201310712178.4,排名1;
[8] 铁路钢桁梁斜拉桥整体复合式索梁锚固结构,ZL201010134155.6,排名1;
[9] 真空磁浮预制装配式管道梁结构,ZL201911204410.7,排名1;
[10] 铁路桥梁弹塑性金属限位减震耗能装置设计方法,特许2021-562069,国际-日本,排名4;
[11] 一种桥梁用缓冲耗能防落梁装置的设计方法,ZL201710765300.2,排名2;
[12] 一种铁路桥梁用减震耗能防落梁装置,ZL201910471928.0,排名2;
[13] 一种基于VMD-ARMA-GARCH模型的非良态风速建模方法,ZL202010174623.6,排名2;
[14] 一种辨识实测风速非平稳性与非平稳度的方法,ZL202010482171.8,排名2;
[15] 减震限位拉索装置、桥梁减震体系、碳纤维索设计方法,ZL202210571474.6,排名2。